為什麼要讀這本書? 你對馬桶熟悉嗎?那麼你是否能夠講解它的運作原理呢?如果換作是腳踏車,你是否能夠畫出一個真的能夠運作的車呢?另外像是國歌的內容有什麼?愛情的機制有哪些?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回答上述問題,或是遠比你想像的還要無知,那麼你就擁有這本書所所說的 「知識的假象」:誤以為自己了解的比實際上的多。 我們經常要在試圖講解一件事物的內容或原理時,才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是如此的匱乏。這會造成許多錯誤的判斷:明明無知卻還堅信自己是對的、將一件事情的成敗全都歸咎在個人身上。假如我們能夠更了解自己,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、建立良好的安全機制,而這也是作者們的寫作動機。 這本書在講些什麼? 為何會有知識的假象? 謹慎的思考,其實只是行動的附屬品: 直覺,會帶來簡化但往往足夠的分析,因此若是能達到目的,我們往往只會依賴直覺,而不會深入思考事情背後的原理。問題是,我們並未察覺到自己已經停止探索,還時常使用完全不同的因果關係來判斷不同的情境,這會使我們擁有不切實際的自信,也會因此產生許多失誤。 成功的秘訣,就是活在知識共同體裡: 若用電腦的記憶體來比喻,成年人的大腦容量大概只有1GB左右的大小,遠遠不及我們日常所使用的電腦或是這世界所擁有的資訊,那麼我們是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知識來維持日常生活,甚至是創造龐大的人類文明呢?答案就是依賴 「知識共同體」— 知識不僅存在於 自己的大腦,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、周圍的環境、生活的群體、人造的科技 。然而由於我們能自由地取用大腦內外在的知識,因此常常不清楚自己不懂哪些事。 如何處理知識的假象? 建立行動 :我們應該建立行動導向的學習習慣,因為熟悉並不等於理解。許多人在讀書時只是反覆背誦,卻未能了解其意涵,也未能實際運用於生活中。因此即使是沒上過小學的攤販,也能輕而易舉的在算術能力上贏過小學生。而且有些知識是需要用身體記憶的,若能在活動之後留點時間給自己反思,便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。 與人合作 :若要能在這社會上生存,光靠自己的知識是不夠的,我們要懂得如何運用別人的知識,也要學習如何貢獻自己的知識。而無論是哪個階段的教育,最出色的教育方法都會提倡團隊學習。而其中最基本的原則,就是先分組培養專業,再打散為多元團隊完成專案。這樣的學習成效與創造力,通常會大於一般按照興趣或友誼所組成的團體,也更符合真實社會的運作模式。 察覺假象 :若要...
是名熱愛知識的平凡人,試圖藉由閱讀理解世界,並透過寫作連結世界